打通文明实践“最后一公里”
——来宾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现场交流活动侧记
文化大舞台上,县文化馆戏曲彩调培训进乡村吸引众多村民;文化广场旁,防溺水教育志愿活动成为孩子们假期的“充电”课堂;活动室内,青年志愿者带着乡亲们快乐健身……
8月17-19日,全市各县(市、区)宣传思想战线代表和市直专业志愿服务队牵头单位到来宾市1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现场观摩交流,相互学习借鉴、启迪思维,研究推动来宾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推动市级资源主动下沉至基层中心(所、站)提供服务,助力打通来宾文明实践“最后一公里”。
一个圆形直播补光灯,几套壮族服饰,农家火盆和屋檐布景,忻城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山歌传唱基地的直播间每月不定时与网友相约,“壮乡故宫”的文明新形象通过山歌网络直播彰显得淋漓尽致。
“群众关心什么,我们山歌就唱什么。”该基地负责人、广西山歌王中王兰培文一语中的。“年轻仔”兰培文的山歌里,融入易地扶贫搬迁、粤桂扶贫、产业脱贫等贴近生活的元素,唱出了大石山区群众的心声。
忻城县大胆创新政企共建文明方式,以民族文化企业为阵地,创建新时代文明时间山歌传唱基地,利用忻城“民间山歌”这一特有的艺术载体,开展山歌学习、传唱、编写、网络直播等文明实践活动。
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主阵地搭建后,志愿者队伍相应组建完善,19支专业志愿服务队和数以百计的基层志愿服务队,成为文明实践活动开展的主力军。
“每当解答小朋友好奇的提问,让他们对家乡有更深刻的了解,就是我成就感爆棚的时候。”兴宾区凤凰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青年志愿者覃绘萤认真敬业,道出不少文明实践志愿者的初衷。这个实践所一楼展厅内,充满“凤凰”味道的锰矿和师公戏元素的展品成为文明实践的绝佳场所。
在武宣县黄茆镇玉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明实践的“点单”运行模式别出心裁,“多途径点单-志愿者接单-多媒体晒单评单”的方式,及时回应并宣传文明实践服务。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需求有满足,玉村群众的心定下来了。在灵口屯的休闲长廊,文艺志愿者时常召集村民一同学习,在吹拉弹唱间共同歌颂美好的新时代。
象州县寺村镇中心校的老师李迪带领同学们上了一堂“亲临其境”的防溺水宣讲课,在县游泳协会志愿者老师的指导下,在水盆憋气模拟溺水环境。“平时千叮咛万嘱咐,再加上专业教练的实践教学,最大限度规避溺水事故的发生。”李迪对这样贴近实际的文明实践竖起大拇指。
“无聊了就打开电视,村里的志愿服务活动也可以‘回放’!”合山市北泗镇六龙村的已脱贫户韦文边高兴地说,他口中的志愿服务“回放”,就是 “广电云”数字电视系统文明实践站板块。村民将日常文明实践活动和相关素材拍摄、上传,居民日常随时可以点开电视,回顾文明实践活动点滴。文艺表演、致富带头人、产业发展……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风气在村里蔓延。
在水池边、公园、乡间步道、农家小院、村史馆……一张桌子、几把椅子就是一个宣讲场所;每个人都是文明实践的践行者。为了让党的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来宾人把文明实践活动开到了田间地头,开展了一场场入心入脑的基层文明实践活动,把“大道理”变为“小故事”,引导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责任编辑:卢彬彬